2025年的夏天,阳光照在北京军区干休所的小院里。
102岁的王扶之老爷子正坐在藤椅上,手里捧着一杯热茶,眯着眼睛看院子里的小战士擦枪。
这老爷子可不简单,他是新中国开国将帅中最后一位健在的老英雄。
要说起他的故事,那得从九十多年前的陕北黄土高坡开始讲起。
1935年的陕北,12岁的放牛娃王扶之正在山坡上放牛。
那天他看见一支队伍从山沟里走过,穿着灰布军装,扛着枪,唱着歌。
小家伙把牛绳一扔就跑过去问:"你们是干啥的?"当兵的告诉他:"我们是红军,专门打土豪分田地。"小扶之一听就来劲了:"管饭不?""管!"就这样,他把牛往树上一拴,跟着队伍就走了。谁能想到,这个连枪都够不着肩膀的娃娃兵,后来能成为开国少将?
刚参军那会儿,部队穷得叮当响。王扶之领到的"武器"是一根梭镖,连长拍着他的肩膀说:"想要真家伙?自己从敌人手里抢去!"第一次上战场,这小子猫着腰摸到国民党兵身后,一梭镖捅过去,硬是把人家的枪给抢来了。后来提起这事,老爷子还乐:"那时候不懂怕,就想着打死一个够本,打死俩赚一个!"
抗战爆发后,王扶之被调到测绘队。整天背着罗盘满山跑,画地图可是个精细活。有一回夜里行军,雪渣子直往裤腿里灌,他咬着牙把地图画完。后来这份地图救了全团的命,团长夸他:"你小子行啊,比老狐狸还精!"平型关战役时,他趴在阵地上,看着日军大摇大摆走进埋伏圈。枪一响,他手稳得跟秤砣似的,撂倒好几个鬼子。有人问他怕不怕,他摆摆手:"鬼子也是肉长的,挨了枪子照样趴窝!"
最绝的是有次去策反伪军。他打扮成卖酒的商人,拎着两瓶烧刀子就进了敌营。三杯酒下肚,他跟伪军连长掏心窝子:"兄弟,给日本人卖命,死了牌位都进不了祖坟啊!"第二天,一个连的伪军带着枪投诚了。这事后来成了部队里的传奇,都说王扶之这张嘴比枪还好使。
1952年的朝鲜战场,王扶之经历了人生最惊险的一幕。美军轰炸机把山洞炸塌了,他和六个战友被活埋。黑漆漆的山洞里,空气越来越稀薄。有人喊:"喝尿能活!"他们轮流传着钢盔接尿喝。外头的战友拼命挖,可塌方太厚。王扶之摸到个脸盆,咣咣地敲。三十八个小时后,他们终于被救了出来。后来有人问他当时怕不怕死,老爷子眼一瞪:"怕?那会儿光想着打了半辈子仗,不能憋屈死在山洞里!"
和平年代,王扶之从战场转到了国防建设上。1964年授少将军衔时,他已经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兵了。退休后也没闲着,写回忆录、做报告、关心部队建设。2025年军网采访他时,老爷子看着山东舰的模型直咂嘴:"现在打仗都用无人机了?我们那会儿全靠两条腿!"
要说王扶之的长寿秘诀,医生们都纳闷。102岁的人了,血压心率跟六十岁似的。老爷子自己倒是有套理论:"心里不装事,吃饭嘛嘛香。阎王爷嫌我嗓门大,懒得收!"其实大伙儿都明白,是早年的苦难练就了他铁打的身子骨,战场的历练磨出了他豁达的性子。
如今在干休所里,经常有小学生来看望他。有个孩子问他:"王爷爷,打仗苦不苦啊?"老爷子摸摸孩子的头:"苦啊!可要是咱们不扛枪,现在你们连糖都吃不上。"说完自己先笑了,那笑容里藏着九十多年的风雨,也藏着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。
1614位开国将帅,现在就剩王扶之一人了。但老爷子从不觉得孤单。他常说:"我那些战友啊,在纪念馆里,在教科书里,在每寸国土里——他们没走,只是换了个地方站岗。"说这话时,他的眼睛望着远方,腰板挺得笔直,就像当年在战场上一样。
本文就是要把正能量给传递出去,把社会的主流旋律给弘扬起来,可没带一点不良的引导哦。要是有侵权的情况,就赶紧联系我们,我们会立马进行改正或者删掉相关内容哒。
财盛证券-配资网上配资网站配资-配资公司十大陷阱和套路-配资炒股开户方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